English

总结经验 乘势而上

中央党校函授教育十五周年巡礼
2000-10-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业清 我有话说

在新世纪曙光即将来临之际,中央党校函授教育迎来了她的15岁生日。中央党校函授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5年来,经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应运而生———中央党校函授教育成为多渠道培养党员干部的有效形式

20多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快干部培训就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任务。

以培训党员领导干部为主要任务的党校系统依靠脱产培训,无法满足干部培训任务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震和著名教育家蒋南翔亲自倡导、经中央党校校委决定,于1985年3月正式创办了中央党校函授教育。

从那时起,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党校校委的直接领导下,全院同志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使党校函授教育事业健康、迅速地发展。

———办学层次逐步提高。从最初只开办大专班,到现在已经开办了大专班、本科班、领导干部函授班和在职研究生班。

———办学单位不断增加。从最初只有12个联办单位、仅涉及少数省市到目前已有50多个联办单位、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铁道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包含武警在内的军队系统。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万人,发展到拥有数十万名学员的在职干部教育实体。

———办学体系不断完善。到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党校函授教育体系,包括办学管理体系、班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教材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管理制度体系、评估督导体系。

经过15年的发展,中央党校函授教育已经成为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多渠道培训在职党员干部的一种有效形式,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与时俱进———中央党校函授教育健康发展成绩显著

15年来,中央党校函授教育按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始终把握时代脉搏,适应广大党员干部求知进取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党校和党校系统的独特优势,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开辟了干部在职教育的新途径,为党和国家培训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建设人才。到目前为止,已毕业的各级各类干部达140余万名。其中,省、部、军级干部200多名,地、厅、师级干部2000多名,县、处、团级干部50000多名。党校函授教育适应了干部更新知识的需要,各地都有一定数量的已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包括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干部)就读中函本科。以河南分院为例,2000年招生报名中有1000多名已具有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申请进入党校函授本科学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课,用科学理论武装学员,使100多万名干部接受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这对于提高广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干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提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开办了符合国家成人高等教育标准的学历教育,并且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和课程,这对于改善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对于促进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底,青海省首次公开选拔的1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中,就有4名中央党校函授学员。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党校函授教育还为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的金凤凰”。这些同志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推进各项事业的骨干力量。

———坚持“理论、知识、党性、能力”四统一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干部素质,使广大干部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仅山东、安徽两个分院统计,党校函授学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有130名,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有144名,还有一大批学员晋升了职务,受到了各种表彰。

———党校函授教育拓展了党校教育的功能,促进了党校学科建设,稳定和锻炼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党校函授教育也为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工队伍,提高办学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央党校函授教育之所以获得如此的发展、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

15年来,党中央先后5次把中央党校函授教育写入中央文件,肯定党校函授教育的必要性,并指明发展方向,还以党规党纪的形式确立了它的地位。江泽民总书记关心党校函授教育,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还看过一些函授教材并给予肯定。胡锦涛同志一直关心、指导党校函授教育,多次提出严格、明确的要求,作出过一系列详尽重要的指示。

此外,中央党校函授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离不开中央党校校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国党校系统的团结协作,离不开全院同志的共同努力。

回顾15年的历程,有一些非常宝贵的经验值得倍加珍惜:

———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函授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来对待,始终不渝地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服从和服务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大局。

———坚持“从严办学,质量第一”的办学方针,切实加强管理,努力把好招生关、教材关、教学关、考核关,按照“理论、知识、党性、能力”相统一的培训要求,狠抓教学质量,确保以质取胜。同时,控制办学规模,量力而行,正确地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从严治院,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学主体的素质。

———正确处理中函与省函、总院与分院的关系,注意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党校和党校函授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势。

总之,搞好党校函授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灵魂,教学质量是生命,制度建设是保证,提高人员素质是根本。

任重道远———中央党校函授教育在21世纪继续开拓创新

面对新世纪,中央党校函授教育任重道远,在21世纪,将继续开拓创新。

使命和责任同在。中央颁发10号文件并召开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标志着党校和党校函授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校函授教育事业是长远的事业,因为中华民族要振兴,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党的建设要不断加强,党校函授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机遇和挑战并存。这就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开创党校函授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明确任务,服从大局,始终保持党校函授教育的特色。

中央有关文件已经从党的事业全局和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出发科学地论述了党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党校函授教育作为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是主课,党性锻炼是核心”的优良传统。在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大任务方面,在建设一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会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和骨干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努力突出党校函授教育的时代特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从事党校函授教育的同志必须充分认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巨大影响,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党校函授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只有认真研究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领域不断地适应在职党员干部提高素质的实际需要,才能增强对新形势的适应性,紧紧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等方面就要努力突出时代特征。当前,首先需要在教材建设方面抓紧工作,尽早把“三基本”、“五当代”教材引入党校函授教材体系。同时,要注意增强精品意识,广揽贤才,不惜成本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勇于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争创一流。

党校函授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精神、江泽民同志关于新时期党校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党校函授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切实控制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争创一流,实现一流教材、一流教学、一流管理,使党校函授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同心协力寻求规范党校函授教育的新途径。

按照中央有关文件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查找和剖析党校函授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研究整改措施。勇于剖析问题和认真解决问题,是有责任心的表现,有高度觉悟的表现。任何事业都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深刻认识和认真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就意味着成绩,就意味着进步。在这方面,总院和分院需要同心协力,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提高党校函授教育质量。

———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以新的姿态投身党校函授教育事业。

15年来,党校函授教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办学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干部教育的特殊规律,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从事党校函授教育工作的同志来说,要谦虚谨慎,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提高素质,积极进取,发扬团结、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此同时,全院同志也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察觉和研究办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